首页 正文 好一派繁忙喜人景象——正月里探访岭东花菇产业园

好一派繁忙喜人景象——正月里探访岭东花菇产业园

责任编辑: 岭东区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: 2017-02-17 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

冬闲时节看项目,花菇基地景象新。

2月14日,迎着料峭的寒风,记者来到岭东区花菇产业园一探究竟。

一进产业园,连成片的一幢幢菇棚映入眼,为冰天雪地的寒冬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活力。

正是冬闲的季节,基地新建起的厂区内外车来人往,或拉运木糠或粉碎木屑,或加工菌棒或蒸馏消毒,好一派火热繁忙的景象。

走进5000余平方米的生产车间,里面更是紧张繁忙。在装袋生产线下,工人们正忙着往小塑料袋里装填木屑。

“这是装填代料,花菇就是用这些木屑培育出来的。”工人们告诉记者,现在是初始环节,这些制造出的菌棒,还要经过高温灭菌、冷却、接菌、运送到育菌棚培养,最后送到出菌棚,发菌出菇。

陪同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鹿江介绍说,近年来岭东区以建设中国“花菇之乡”为目标,全力推进食用菌产业项目,并受到了省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,省委书记王宪魁、省长陆昊和省委副书记黄建盛等省领导及市委、市政府领导先后到基地进行调研指导,并给予高度评价,给了岭东区巨大的鼓舞和鞭策。在现场,记者遇到了岭东区食用菌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邱长林,他告诉记者,时间紧任务重,一点耽误不得。现在这里每天有近百人,因为高温灭菌棚不够用,现在只开了12条装袋生产线,每天能生产5万袋菌棒。从年前至今已生产菌棒近百万棒。

邱长林说,为增加产能,企业正加紧完善各个生产加工环节,争取每天制作菌棒翻番达到20万棒,以保证全年1500万棒的生产任务。

花菇的红火,有赖于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引导和培育。

打造“花菇之乡”,提速“绿色崛起” 。岭东区以产业化为龙头,以园区化为载体,以公司化为治理结构,形成了集 “农业产业化、双矿集团职工组织化分流就业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帮扶”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。

其精心打造的花菇产业园项目由A区和B区两部分组成。

A区,由黑龙江青山(浙江)生物科技公司于2015年投资兴建,目前已完成投资3100余万元,建成199栋出菇棚、11栋育菌棚和菌棒加工(灭菌)车间。目前,已完成菌棒制作60余万棒。

区政府为企业提供330亩土地,并投入500余万元用于园区“三通一平”建设。公司负责统一提供菌棒,统一技术服务,统一回收产品,统一市场营销,产品主要出口到韩国、台湾等国家和地区。

现已具备200万棒花菇种植及加工的生产能力,可提供600个就业岗位。去年,已安置双矿集团分流人员207人,采收花菇34万余斤,累计收入200余万元,职工人均收益在2万多元。

B区,以黑龙江双瑞(福建)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为主。计划总投资16.1亿元,其中企业投资15亿元,负责菌种培育、菌棒制作、技术指导、市场营销及食用菌精深加工;地方政府利用省专项资金和地方自筹资金1.1亿元负责园区内拆迁净地、土地流转、园区“三通一平”及育菌棚和出菇棚室建设。企业采取工厂化育菌、规模化种植和公司化经营,充分释放园区的社会效应。

据了解, 2017年双瑞公司计划投资7亿元完成6个项目建设。投资3亿元建设工厂化日产海鲜菇、杏鲍菇5万棒的生产线及配套设施;投资8000万元建设冷藏车间(气调库)项目;投资1.2亿元建设菌种培育车间项目;投资1亿元建设烘干储藏、酱料制品储藏车间项目;投资5000万元建设尾棒处理项目;投资5000万元建设食用菌研究所、职业培训中心及旅游观光设施项目。

截至目前, B区已完成投资1.3亿元,建设完成109栋育菌棚和15栋出菇棚主体钢架;完成4900平方米钢结构厂房施工建设;原料堆放场地硬化3000平方米;菌棒生产车间安装完成初次搅拌机4台,二次搅拌机2台,装袋机24台;打井14眼;高温灭菌车间、冷却车间、接种车间等正在边建设边生产之中。

小花菇,大产业。

努力打造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,逐步将岭东建设成为“中国花菇之乡”。区党代会报告已经描绘出了花菇产业的未来蓝图:启动花菇产业园配套项目建设,加快建设食用菌研发中心、物流中心、食用菌系列精深加工、菌物饲料、有机肥等配套项目,到2021年形成年种植花菇1亿棒以上,食用菌及配套加工产值实现30亿元,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,构建起以岭东区为中心,辐射全市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格局。

听着介绍,记者对岭东花菇产业园项目的发展前景充满了兴趣和期待。

花菇生金。愿岭东区乃至双鸭山的花菇产业越做越大,越发展越兴旺!